细胞外囊泡(EV)研究领域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从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学科。现在正在认识到利用EV诊断和治疗疾病(包括癌症、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力。因此,正在积极探索EV作为治疗靶点、生物标志物、新型药物递送剂和独立疗法的应用。本综述简要概述了各类EV的特征和生理功能,重点介绍了它们与疾病的关联以及用于治疗开发的新兴策略。
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亚型株BA.1、BA.2相继主导全球疫情,如今两者的重组变体XE问世,传染性比此前的BA.1、BA.2高出10%。在新冠疫苗效力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强、药物和疗法推陈出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是,不可忽视的还有新冠痊愈后带来的后遗症,后遗症有哪些,最长可持续多久,患者能否痊愈,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具体答案。
免疫学家对人体如何防御多个新冠变异株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大量新的认知和一些意外。
《自然·医学》:全球首个主动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体试验结果发布!长达一年的研究,36名年轻人让我们对新冠有了新的认知
泛素化-PROTAC之后,去泛素化-DUBTAC来了
细胞外囊泡(EV)研究领域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从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学科。利用EV诊断和治疗疾病(包括癌症、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力正在得到认可。因此,正在积极探索EV作为治疗靶点、生物标志物、新型药物递送剂和独立疗法的应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PROTAC技术黄金时代,未来已来!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技术研究进展及降解剂汇总
为了有效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研发可靠的诊断指标是研究的重点。神经变性病理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的细胞的不同亚群相关联的事实使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鉴定成为一个挑战。从中枢神经系统到脑脊液和血液,介导的大分子运输的细胞外囊泡(EVs)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很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来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宿主细胞或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并且免疫细胞和癌细胞之间通过外泌体进行通讯在调节肿瘤免疫中发挥了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