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囊泡(EV)研究领域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从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学科。现在正在认识到利用EV诊断和治疗疾病(包括癌症、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力。因此,正在积极探索EV作为治疗靶点、生物标志物、新型药物递送剂和独立疗法的应用。本综述简要概述了各类EV的特征和生理功能,重点介绍了它们与疾病的关联以及用于治疗开发的新兴策略。
细胞外囊泡(EV)研究领域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从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学科。利用EV诊断和治疗疾病(包括癌症、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力正在得到认可。因此,正在积极探索EV作为治疗靶点、生物标志物、新型药物递送剂和独立疗法的应用。
为了有效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研发可靠的诊断指标是研究的重点。神经变性病理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的细胞的不同亚群相关联的事实使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鉴定成为一个挑战。从中枢神经系统到脑脊液和血液,介导的大分子运输的细胞外囊泡(EVs)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很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来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宿主细胞或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并且免疫细胞和癌细胞之间通过外泌体进行通讯在调节肿瘤免疫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外泌体是指包含了复杂 RNA 和蛋白质的小膜泡 (30-150nm),现今,其特指直径在40-100nm的盘状囊泡。1983年,外泌体首次于绵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 1987年Johnstone将其命名为“exosome”。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其主要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 。